健康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T/CECS 1365-2023)

《T/CECS 1365-2023健康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是一份关于健康照明的检测和评价标准的文件。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健康照明产品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以确保照明产品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通过遵循《T/CECS 1365-2023 健康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照明产品的质量,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度。这份标准为健康照明行业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有助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通过实施《T/CECS 1365-2023 健康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可以推动健康照明技术的进步,提升照明产品的整体质量,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这份标准不仅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选购健康照明产品的参考依据。

标准概述:
检测方法:详细描述了健康照明产品的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分布、色温、显色指数等参数的测量方法。
评价指标:规定了健康照明产品的评价指标,如光生物安全性、视觉舒适度、心理效应等。
技术要求:明确了健康照明产品应满足的技术要求,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应用范围:介绍了健康照明产品的应用范围,包括家庭、办公室、学校、医院等场所。

健康照明指标及测量方法:
光谱分布:
指标:光谱分布是指光源在不同波长上的辐射强度分布。健康照明要求光源的光谱分布应接近自然光,以减少对人体生物节律的干扰。
测量方法:使用光谱仪测量光源在不同波长上的辐射强度,绘制光谱分布曲线。
色温:
指标:色温是指光源发光颜色的温度,通常以开尔文(K)为单位。健康照明要求色温适中,以避免过冷或过暖的光线对视觉和心理的负面影响。
测量方法:使用色温计测量光源的色温值。
显色指数(CRI):
指标:显色指数是衡量光源对物体颜色还原能力的指标,满分为100。健康照明要求显色指数高,以确保物体颜色的真实还原。
测量方法:使用显色指数测量仪测量光源的显色指数值。
光生物安全性:
指标:光生物安全性是指光源对眼睛和皮肤的潜在伤害。健康照明要求光源的光生物安全性符合相关标准,以避免对人体的伤害。
测量方法:使用光生物安全性测试设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
视觉舒适度:
指标:视觉舒适度是指光源对视觉的舒适程度。健康照明要求光源提供均匀、柔和的光线,减少眩光和闪烁。
测量方法:通过视觉舒适度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试,评估光源的视觉舒适度。
心理效应:
指标:心理效应是指光源对人的心理影响。健康照明要求光源设计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创造舒适、愉悦的光环境。
测量方法:通过心理效应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试,评估光源的心理效应。
节能环保:
指标:节能环保是指光源的能效和对环境的影响。健康照明要求光源具备高效节能的特点,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负担。
测量方法:使用能效测试设备,测量光源的能效值,并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生理等效照度与生理等效天然光效能比


生理等效照度:
定义:生理等效照度是指光源对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程度。它考虑了光源在不同波长上的辐射强度以及这些波长对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
计算公式:

生理等效天然光效能比:
定义:生理等效天然光效能比是指光源在模拟自然光方面的效能。它衡量了光源在提供类似于自然光的光谱分布和色温方面的表现。
计算公式:

通过这些计算公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健康照明产品的性能,确保其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T/CECS 1365-2023 健康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为健康照明行业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有助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手术无影灯和诊断用照明灯安全专用要求(YY 0627-2008)

标准概述
无影灯性能要求依据标准《YY 0627-2008 医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手术无影灯和诊断用照明灯安全专用要求》。标准详细规定了无影灯的照度特性、光谱特性要求以及试验方法,旨在确保无影灯在手术和诊断过程中提供稳定、准确的照明,保障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

照度特性
无影灯的照度特性主要包括中心照度、光斑直径和光柱深度等参数。中心照度是指在距离灯具光发射表面1米处的光斑中心的照度,通常要求在40,000至160,000勒克斯之间。光斑直径是指光斑中心照度达到最大值的10%的圆的直径。光柱深度则是指沿光轴方向,照度达到中心照度20%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光谱特性要求
无影灯的光谱特性要求包括色温和显色指数。色温通常要求在3,000K至6,700K之间,以确保光线的颜色接近自然光,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组织的颜色变化。显色指数(CRI)要求在85至100之间,表示光源对颜色的还原能力,较高的显色指数有助于提高手术和诊断的准确性。

试验方法
无影灯的试验方法包括照度测量、光谱测量和温升测试等。照度测量通常在灯具光发射表面下方1米处进行,使用照度计测量光斑中心和边缘的照度值。光谱测量则使用光谱仪测量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指数。温升测试是为了确保灯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过高的温度,通常在额定电压下连续运行一定时间后进行测量。

中心照度
中心照度是指在光斑中心的照度值,通常要求在40,000至160,000勒克斯之间。这个参数直接影响手术区域的亮度,确保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手术部位。

光斑直径
光斑直径是指光斑中心照度达到最大值的10%的圆的直径。这个参数决定了光斑的大小,影响照明的覆盖范围。

光斑分布
光斑分布是指光斑内照度的均匀性。理想的光斑分布应当均匀,避免出现亮度不均的情况,以确保手术区域的每个部分都能得到充分的照明。

光影效果
光影效果是指无影灯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阴影情况。无影灯应当尽量减少由手术器械和医务人员产生的阴影,以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晰度。

色温
色温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的颜色,通常要求在3,000K至6,700K之间。色温接近自然光,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组织的颜色变化。

显色指数
显色指数(CRI)是衡量光源对颜色还原能力的指标,通常要求在85至100之间。较高的显色指数有助于提高手术和诊断的准确性。

最大辐照度要求
最大辐照度是指光源在单位面积上发出的最大光通量,通常要求在1,000 W/m²以下,以避免对手术区域产生过高的热量。

试验方法
无影灯的试验方法包括照度测量、光谱测量和温升测试等。照度测量通常在灯具光发射表面下方1米处进行,使用照度计测量光斑中心和边缘的照度值。光谱测量则使用光谱仪测量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指数。温升测试是为了确保灯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过高的温度,通常在额定电压下连续运行一定时间后进行测量。

通过这些特性的测量和测试,可以确保无影灯在手术和诊断过程中提供稳定、准确的照明,保障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

医用内窥镜内窥镜功能供给装置冷光源(YY 1081-2011)

《医用内窥镜 内窥镜功能供给装置 冷光源》(YY 1081-2011)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药行业标准。本标准为医用内窥镜冷光源的性能和测试方法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内窥镜检查和手术中作为功能供给装置的冷光源。

标准内容概述
显色性能与相关色温
显色指数:冷光源的显色性需满足不低于90的要求。
相关色温:应在3000K至7000K范围内,适用于光学观察镜。

红绿蓝光辐通量比
定义:以515-545 nm范围的绿光辐通量为基准,分别计算630-660 nm红光和435-465 nm蓝光的辐通量比。
要求:制造商需提供红、蓝光辐通量比的标称值,允许偏差±20%。
测量方法:通过光谱辐射系统测量冷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后计算得出。

红外截止性能
定义:冷光源的红外辐射在单位输出光通量下的辐通量比。
要求:除特殊用途外,该比值不得超过6 mW/lm。
测量:依据光度学原理计算相应的辐通量和光通量。

参考窗口的光照均匀性
定义:参考窗口为冷光源连接适配光缆后,在参考面上的一个直径为8 mm的圆形窗口。
要求:在参考窗口的测量位置上,光照均匀性偏差不得超过±5%。
测量方法:
在参考窗口均匀分布16个测量点,测量其输出光通量。
按公式计算相对样本标准差,确保均匀性符合要求。
测试与实施
测试方法涵盖显色指数、相关色温、光通量比、红外截止性能和光照均匀性:

通过光谱辐射测量系统测量冷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计算性能参数。
采用标准单光纤和精确的光学装置确保测量数据准确。
应用与意义
临床意义:冷光源的性能直接影响医用内窥镜的成像质量,对提高手术和检查的精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指导:标准提供了完整的测试流程和判定依据,为冷光源制造商和医疗机构选购提供了技术参考。
本标准的实施为内窥镜冷光源的研发和生产奠定了科学基础,有助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提升,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

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第 6 部分:紫外线灯产品(IEC 62471-6:2022)

IEC 62471-6:2022 Photobiological safety of lamps and lamp systems –Part 6: Ultraviolet lamp products
IEC 62471-6:2022 《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第 6 部分:紫外线灯产品》

IEC 62471-6:2022是一项国际标准,专注于紫外灯及其相关产品的光生物安全评估。这一标准提供了风险分组(Risk Group, RG)分类体系、测试条件和方法,以及制造商和用户应遵循的安全要求。以下从标准的主要内容、测试条件、方法和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标准概述
IEC 62471-6针对主要发射紫外辐射(波长范围180 nm至400 nm)的灯具及其系统,包括UV LED灯产品,提供光辐射安全要求。其适用范围主要涉及:紫外灯产品的光辐射安全评估和风险分组。
用户操作安全措施的指导。
紫外灯产品的标签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这些紫外灯产品的主要用途包括医疗诊断、杀菌、表面清洁、光固化等,而不涵盖主要发射可见光或红外辐射的灯具。

测试条件
标准中的测试条件设定是基于合理预期的使用环境和暴露情况,核心是“时间加权平均”(Time-Weighted Average, TWA)暴露理念:波长范围:180 nm至400 nm,其中180-200 nm波段因氧气吸收较强,仅在特定条件下测试。
测量距离:根据不同灯具类型和应用场景设定,具体规定见表2至表4。例如,家用紫外清洁灯的测量距离为0.5米,而专业用紫外空气消毒设备的距离可达1米。
风险分组评估条件:灯具在最大输出功率下运行,测量有效紫外辐照度(UV-B和UV-C为重点)。
测试方法
IEC 62471-6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设备要求:测试设备包括光谱辐射计和辐射计,需具备合适的光谱响应和测量角度(例如80°视场)。
测量步骤:
将灯具置于最大输出功率模式。
在设定的测量距离下测量光辐射强度。
对于时间加权平均暴露,需模拟不同使用情景以评估最坏情况下的暴露水平。
结果评估:测量结果与标准中规定的风险分组限值(例如表1)进行对比,判断灯具所属风险组。
测试流程
标准的测试流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样品准备:选择符合标准定义的灯具样品,确保其光辐射主要集中在180 nm至400 nm波段。
初步测量:通过光谱分析确定灯具的辐射分布,必要时进行过滤或校正。
正式测试:根据灯具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家庭使用、医疗诊断等)进行评估,测量紫外辐射对皮肤和眼睛的潜在风险。
风险分组判定:结合测量结果和暴露距离,将灯具分为四类:豁免组(RG-0)、风险组1(RG-1)、风险组2(RG-2)和风险组3(RG-3)。
报告与标签:根据评估结果生成测试报告,并指导制造商对产品进行适当标识。
总结
IEC 62471-6标准为紫外灯产品的光生物安全提供了详尽的测试指导和分类依据。通过系统化的评估和风险分组,可以有效防止紫外辐射对眼睛和皮肤的伤害,促进紫外灯产品在医疗、工业和家用领域的安全应用。

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GB/T 27930-2023)

2023年09月07日,国家标准GB/T 27930——2023《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发布,于2024年04月01日正式实施。

1. 标准背景与范围
该标准规范了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充电设备通信控制器,SECC)与电动汽车通信控制器(EVCC)之间基于控制器局域网(CAN)的通信技术要求。适用于充电模式4的设备之间的通信,并涵盖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
标准的目标是确保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之间高效、安全地交换充电参数和状态信息,从而支持高功率充电和双向通信等应用场景。
2. 通信流程
标准定义了A类系统的充电通信流程,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物理连接完成:确保充电机和车辆通过物理接口正确连接。
低压辅助供电:提供必要的低压电源以支持通信。
充电握手:双方验证通信能力和版本信息。
充电参数配置:交换充电参数,确保设备能力匹配。
充电阶段:实际充电过程中参数动态调整。
充电结束:充电完成后交换统计信息并断开连接。
每个阶段的通信规则和报文格式在标准中均有详细描述,并明确了超时、错误处理等异常情况的应对策略​。
3. 技术特点
基于CAN通信协议:采用CAN 2.0B扩展帧,支持高效的数据传输。
参数组管理:通信数据以参数组的形式传输,每个参数组由唯一的PGN(参数组编号)标识。
实时性与可靠性:定义了周期性发送和事件驱动发送两种机制,并提供了错误报文以处理通信失败的场景。
扩展性:标准预留了一定的参数位,以便未来功能扩展。
4. 测试流程
4.1 测试准备
配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测试设备,包括模拟充电机和车辆的通信控制器。
根据GB/T 18487.1附录中的场景规范设置硬件环境。
4.2 测试步骤
物理层测试:
检查双绞线连接、电压波形和终端电阻。
验证通信速率是否符合250 kbps或50 kbps的要求。
数据链路层测试:
验证扩展帧格式和参数组编码。
测试报文发送的周期性和正确性。
应用层测试:
模拟完整充电流程,验证每个阶段报文交互的正确性。
包括握手、参数配置、实时充电状态和统计数据的交换。
错误处理测试:
故意引入错误,如报文丢失或格式错误,验证系统的容错能力。
4.3 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通信日志,确认报文格式、内容和响应时间均符合标准要求。
5. 总结与建议
GB/T 27930-2023在支持高效、安全的电动汽车充电通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开发充电设备或车辆通信系统时,应严格遵循该标准并开展全面的测试,确保产品兼容性和稳定性。

欢迎咨询:Sattva@ah-snchain.cn

LED园艺照明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ED-Based Horticultural Lighting V4.0 )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ED-Based Horticultural Lighting V4.0
LED园艺照明技术要求V4.0

近年来,LED技术在园艺照明中的应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受控环境农业(CEA)领域的普及,助力能源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LED园艺照明技术要求V4.0》草案的核心内容,涵盖性能、测试、长期稳定性、控制能力及特殊考虑。
一、基本要求
适用范围
照明设备应使用LED作为唯一光源。
产品须为完整的LED灯具或模块,不包括改装套件或非LED混合设备。
照明产品需通过经认证的安全测试标准(ANSI/UL 8800或ANSI/CAN/UL 8800)。
能效指标
光合光子效率(PPE):≥2.5 µmol × J⁻¹(比非LED技术高出45%)。
其他光子效率和光通量要求需符合特定波段标准,例如400-700 nm的PPF,700-800 nm的PFFR等。
二、测试方法与长期性能要求
光输出特性
测试范围包括PPF(400-700 nm)、PFFR(700-800 nm)和PBAR(280-800 nm)。
光谱量子分布和光强分布需要根据ANSI/IES LM-79和TM-33标准进行测量。
长期性能
光通量维持(PFMP/Q90):在400-700 nm波段的Q90值需达到至少36,000小时。
设备需提供高温环境下的在位温度测量(ISTMT)数据。
驱动器与风扇寿命
驱动器和风扇的额定寿命需至少达到50,000小时。
驱动器在设备最高环境温度下的实际工作温度需提供支持数据。
电气性能
功率因数(PF):≥0.9。
总谐波失真(THDi):≤20%。
三、应用与控制要求
适用环境
产品需明确标注适用环境:室内(分为叠层和非叠层)或温室。
照明方式可分为顶光、冠层内光照及其他创新设计。
控制能力
具有调光功能的产品需支持线控、低压或无线信号调节,且需明确报告调光范围和默认设置。
控制方法可包括0-10V、DALI、蓝牙等,并需在产品规范中注明。
内置控制功能
必需的内置功能包括调光关断、能耗监测、手动调光等,支持更精细的操作。
四、特殊考虑
光谱可调产品
可调光谱产品需在最大功率状态下进行测试,并提供所有光谱选项的完整LM-79测试数据。
光谱调整机制需有详细用户文档支持。
直流供电设备
模块化和动态可配置的直流设备需提供最大负载下的光子通量和功耗数据,测试报告需包含详细的功率来源性能。
五、文件支持和监督测试
制造商需提供包括产品说明、性能测试报告在内的完整文档,确保数据透明。所有符合标准的设备将在定期监督测试中确认其实际性能是否持续达到要求。
六、总结
《LED园艺照明技术要求V4.0》旨在通过更高效、可控的LED技术推动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其细致的技术规范为设计和制造高性能照明设备提供了明确标准,同时确保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期稳定性与灵活性。

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第7部分:主要发射可见光辐射的光源和灯具(IEC 62471-7:2023)

IEC 62471-7:2023 Photobiological safety of lamps and lamp systems Part 7 Light sources and luminaires primarily emitting visible radiation
IEC 62471-7:2023《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第7部分 主要发射可见光辐射的光源和灯具》

引言
蓝光危害是灯具及光源的关键安全问题之一,特别是在长时间接触或使用时可能对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伤。国际标准IEC 62471-7对光生物安全进行了详细规范,为蓝光危害测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蓝光危害的测试条件、测试距离以及视场角选择,以帮助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相关标准。
一、蓝光危害的定义与评估
蓝光危害(Blue Light Hazard,简称BLH)主要是指波长在400 nm至500 nm之间的光对视网膜可能造成的光化学伤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标准中规定了蓝光危害的辐射亮度(LB),作为评估蓝光危害的重要指标。
蓝光危害的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光源的辐射特性,包括光谱辐射亮度(Lλ)。
蓝光加权函数B(λ),反映不同波长对蓝光危害的相对贡献。
视场角(Field of View, FOV)和测试距离。
二、测试条件
1. 光源测试
IEC 62471要求,光源蓝光危害的评估需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以便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测试距离:200 mm,视场角为1.7 mrad。这一距离是为了捕获光源可能的最高辐射亮度。
测量波长范围:300 nm至700 nm。
光源需在最大光通量条件下运行。
2. 灯具测试
灯具的蓝光危害评估通常针对特定应用分组进行。根据标准要求,灯具测试需满足以下条件:
测试距离依据应用分组(如200 mm或1000 mm)。
视场角固定为11 mrad。
蓝光辐射亮度LB需低于规定的限值,具体见IEC 62471-7附录。
三、视场角的选择
视场角决定了测试设备接收到的辐射能量范围,是蓝光危害评估中的关键参数:
1.7 mrad:用于光源的最大蓝光辐射亮度测试,确保评估结果覆盖所有可能的高亮点。
11 mrad:用于灯具评估,模拟人眼观看灯具的正常场景。
标准中明确指出,小于11 mrad的光源(小光源)无法直接将其蓝光危害数据转移至灯具评估,需单独进行测试。
四、评估蓝光危害的流程
光源评估:依据1.7 mrad视场角测量LB值,判定其适用的应用分组(BLH-A至BLH-D)。
灯具评估:
根据蓝光危害分组(如BLH-A、BLH-B等)选择相应的测试距离和限值。
如果灯具使用的光源数据无法直接转移,则需重新测试灯具。
合规性判定:灯具需满足蓝光辐射亮度限值要求,否则需要调整设计或配置。
五、蓝光危害限值
根据IEC 62471-7,蓝光危害辐射亮度的限值随应用场景变化。例如:
BLH-A组:10,000 W·m²·sr⁻¹(用于夜灯或儿童便携灯具)。
BLH-B组:100,000 W·m²·sr⁻¹(用于办公室悬挂灯具)。
BLH-C组:4,000,000 W·m²·sr⁻¹(用于舞台或影视灯光)。
六、总结
蓝光危害评估是灯具光生物安全的重要部分,需严格按照IEC标准的测试条件和方法进行。通过选择适当的测试距离和视场角,可以有效评估蓝光对视网膜的潜在危害,为灯具设计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GB 11564—2024)

2024年09月29日,国家标准GB 11564—2024《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发布,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标准涵盖了反射器、车身反光标识、车辆尾部标志板和三角警告牌的技术要求与检验规则,为提高道路安全性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适用范围与主要更新
GB 11564—2024规定了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的要求、试验方法、同一型式判定、检验规则以及安装要求,适用于机动车及挂车上的各种反射装置,包括粘贴、安装和随车配备的装置。

新版标准更新内容:

光度性能:对光强分布、光度均匀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新增了光度性能复测方法。
形状与尺寸规范:调整了反光标识的形状和尺寸,明确A类和B类反光标识材料的使用条件。
耐久性试验:强化了耐温、耐湿、耐盐雾腐蚀和抗冲击性能的试验要求,进一步保证设备在恶劣环境中的可靠性​。
材料性能:增加了对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的附着性能、耐候性能及亮度因数的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
外观要求
发光区域应平滑无裂痕,不得有妨碍清洁的突出物。
反光标识材料和标志板应无明显划痕、气泡或颜色不均。
光度性能
对不同类别的反射器(Ⅰ类、Ⅲ类、ⅣA类)规定了详细的发光强度系数要求。
强调光强分布的均匀性,明确亮度因数的最低标准​。
材料性能
材料须具备良好的耐温、耐湿和耐腐蚀性,保证长期使用不变形、不褪色。
试验与检验
在标准环境下进行耐候性、耐冲击性和光度性能复测。
对生产一致性提出了更严格的抽样检验规则​。

实施与行业影响
新版标准将对生产企业提出更高技术门槛,尤其是涉及反射器和反光标识材料的光学和物理性能。通过统一规范设计、检验与安装要求,标准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机动车及挂车的夜间可视性和行驶安全性。

结语
GB 11564—2024的发布,体现了我国对机动车安全性能和道路安全管理的重视。标准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提升我国汽车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GB 5920—2024)

2024年09月29日,国家标准GB 5920—2024《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发布,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

标准范围
GB 5920—2024适用于M类、N类和O类车辆的各类光信号装置及系统,包括前位灯、后位灯、转向信号灯、制动灯、倒车灯、昼间行驶灯等。这些光信号装置既涉及传统车辆,也涵盖了现代智能化车辆的需求。标准规范了其设计、制造和验收要求,为行业统一了规范​。

技术变化与亮点
新增功能与术语
引入“光信号投射功能”概念,用于在路面上投射几何图形或符号以增强信号作用。例如倒车灯的路面投射符号,可提升低能见度下的车辆可见性。
新增A2类前位灯,具备可变光强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光条件​。
顺序开启转向灯要求
转向灯新增顺序开启功能,要求点亮过程由内向外均匀变化,确保信号一致性且避免驾驶员分心。
光信号装置色度要求
强化了色度一致性要求,以减少误解或视觉疲劳。例如,昼间行驶灯和转向灯需在各种光线条件下保持预期的视觉效果。
制动灯视表面积
对制动灯的最小视表面积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少于15 cm²),从而提高车辆制动信号的显著性​。
智能化要求
光信号装置与车辆速度关联,例如投射符号在车辆达到一定速度后自动关闭,减少对其他驾驶员的干扰​。

配光性能与试验方法
配光性能要求更严格
不同功能灯具在光强、配光角度等方面需满足具体要求。例如倒车灯在路面投射方向的光强需符合专门分布图的要求。
统一试验条件
试验要求环境温度保持在23℃±5℃,湿度小于80%,并使用标准光源和暗室设备。
生产一致性检验
量产灯具光强需在设计值的80%-120%范围内,确保性能稳定性​(GB+5920-2024)。

实施时间与行业影响
GB 5920—2024将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光信号装置,标准要求自实施之日起第19个月开始执行;而已获批准的装置和车型则需在37个月后全面符合新标准。

总结
GB 5920—2024不仅明确了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的基本要求,还针对技术升级和智能化需求进行了全面提升。这一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市场,提升车辆光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汽车道路照明装置及系统(GB 4599—2024)

2024年09月29日,国家标准GB 4599—2024《汽车道路照明装置及系统》发布,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

标准范围与适用性
GB 4599—2024适用于M类和N类汽车的近光灯、远光灯、前雾灯及角灯等道路照明装置及系统,包括其设计、制造和验收。这意味着无论是传统卤素灯还是新型LED及激光光源技术,均需满足此标准的相关要求​。

核心技术更新
新增驾驶员辅助投射功能
本次标准新增了对驾驶员辅助投射功能的规定,例如道路滑行警示和车道保持辅助等。这类功能通过调整光束分布帮助驾驶员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明确了投射光线颜色应为白色,且光图案不得引起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不适​。
光源及光色要求
标准对可更换和不可更换光源提出详细要求。例如,使用激光光源模块的远近光灯需符合国际安全标准(IEC 60825-1和IEC 62471-7)。光色限定为白色(前雾灯可选黄色),进一步规范了灯具的视觉效果​。
自适应照明功能
自适应近光和远光灯成为新技术要求。近光灯增加了辅助投射功能,而远光灯则强化了自适应功能的生产一致性要求。标准还明确了远光灯在自适应状态下,需在不同距离和角度范围内提供适当的光强,以避免对其他驾驶员造成眩目​。

试验与检验规则
GB 4599—2024在试验方法和性能稳定性方面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配光性能:明确了各测试点的光强限值和测试方法,以保证灯具的亮度和分布符合安全驾驶需求。
光强稳定性:灯具在点亮一定时间后,光强需保持稳定,偏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塑料配光镜的材料测试:新增了针对塑料灯罩的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等环境适应性试验,以确保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施时间与行业影响
标准将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届时将取代此前的多项灯具相关标准(如GB 4599—2007、GB 4660—2016等)。这一变更反映了行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对道路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汽车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挑战。

结语
GB 4599—2024不仅适应了全球汽车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更体现了对智能化和安全化的高度重视。通过细化技术要求和强化检验规则,该标准将有效推动我国汽车照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行车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