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内窥镜 内窥镜功能供给装置 冷光源》(YY 1081-2011)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药行业标准。本标准为医用内窥镜冷光源的性能和测试方法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内窥镜检查和手术中作为功能供给装置的冷光源。
标准内容概述
显色性能与相关色温
显色指数:冷光源的显色性需满足不低于90的要求。
相关色温:应在3000K至7000K范围内,适用于光学观察镜。
红绿蓝光辐通量比
定义:以515-545 nm范围的绿光辐通量为基准,分别计算630-660 nm红光和435-465 nm蓝光的辐通量比。
要求:制造商需提供红、蓝光辐通量比的标称值,允许偏差±20%。
测量方法:通过光谱辐射系统测量冷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后计算得出。
红外截止性能
定义:冷光源的红外辐射在单位输出光通量下的辐通量比。
要求:除特殊用途外,该比值不得超过6 mW/lm。
测量:依据光度学原理计算相应的辐通量和光通量。
参考窗口的光照均匀性
定义:参考窗口为冷光源连接适配光缆后,在参考面上的一个直径为8 mm的圆形窗口。
要求:在参考窗口的测量位置上,光照均匀性偏差不得超过±5%。
测量方法:
在参考窗口均匀分布16个测量点,测量其输出光通量。
按公式计算相对样本标准差,确保均匀性符合要求。
测试与实施
测试方法涵盖显色指数、相关色温、光通量比、红外截止性能和光照均匀性:
通过光谱辐射测量系统测量冷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计算性能参数。
采用标准单光纤和精确的光学装置确保测量数据准确。
应用与意义
临床意义:冷光源的性能直接影响医用内窥镜的成像质量,对提高手术和检查的精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指导:标准提供了完整的测试流程和判定依据,为冷光源制造商和医疗机构选购提供了技术参考。
本标准的实施为内窥镜冷光源的研发和生产奠定了科学基础,有助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提升,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